首页
 
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王府街31号院B栋
(+86)10-56023046
(+86)10-84945825-813
sabrina@solidnde.com
100000

聚焦智能制造,引领产业升级:智能制造技术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报告会在京召开

点击:时间:2024-11-28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全面剖析这一领域的最新成就与未来趋势,并促进其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由北京机械工程学会携手北京市科协智能制造专业智库基地联合主办的《智能制造技术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报告会》在北京召开。作为专业机构,北京无损检测培训中心积极参与并支持此次会议,旨在通过分享无损检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智能制造技术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会议还得到了北京机械工程学会动力工程分会、电池与半导体检测专委会的积极响应。

报告会汇聚了来自电池与半导体检测、增材制造、X射线成像技术、航天器热控系统设计、激光加工、先进焊接、聚合物微纳米纤维制造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分别是电池与半导体检测专委会主任委员香勇、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刘长猛、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肖永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究员黄金印、钢铁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赵琳、北京化工大学副教授李好义。

李海涛秘书长强调,智能制造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促进产业融合,提升国家竞争力。技术集成实现了生产精细化、柔性化,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关键期,智能制造技术应用至关重要。本次报告会旨在分享智能制造进展,推动政产学研合作,关注国际动态,提升我国制造业地位。倡议加强研发推广,构建良好生态,共同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发展。

香勇主任委员分享了团队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智能检测。他强调智能检测在智能制造中的重要性,认为它是工业六基之一,对新能源电池的先进工艺、检测、监测和表征解析至关重要。他提到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000万,渗透率显著提升,但也带来了安全问题。他讨论了新能源电池的三个安全问题层面:材料体系、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并强调固态电池在安全性上的优势,如高安全性、长寿命和快充友好性。

刘长猛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在大型点阵结构增材制造技术的研究进展,该技术可解决船舶和军用车辆大型结构制造的挑战。团队采用激光或电弧技术实现空间点阵自由成型,并构建了包括悬空结构成型、性能控制和高效制造的研究体系。研究成果包括悬空结构0到90度自由成型、性能调控和多打印头技术。团队还研究了点阵夹芯板在海洋基建设中的应用,提出了钢板点阵混凝土结构材料,旨在降低成本并提高性能。

肖永顺教授讨论了射线成像检测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强调其高精度检测物体内部结构和缺陷的能力。他介绍了清华大学在射线成像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打破国外垄断、性能指标领先等。肖永顺指出,智能制造的发展对射线成像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动态过程成像和原位无损检测。他认为,智能化手段将提升射线成像的智能化水平,为智能制造提供无损检测和高端制造业技术升级的智能检测装备。赵琳正高级工程师聚焦于电弧增材制造技术在铝合金材料中的应用及其挑战。电弧增材制造是一种数字化制造方法,相比激光制造具有成本和效率优势,尤其在大型结构制造中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

黄金印研究员的报告聚焦于深空探测领域的两项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和未来需求,强调了深空探测中温度控制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团队在热管和相变回路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团队已建立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了宇航槽道热管的全自动化生产,研究成果推动了宇航领域传热学科的发展。黄研究员还讨论了深空探测面临的挑战,包括空间高真空、微重力环境、复杂热流和资源约束,并展望了未来深空探测的需求和挑战。

赵琳教授的报告聚焦于铝合金电弧增材制造技术研究,针对气孔问题、组织不均匀性和性能的各向异性等挑战,团队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采用冷金属过渡技术和优化焊接参数,显著降低了气孔率,并通过调整成型工艺参数,进一步优化了制造过程,将气孔率降至0.2%以下,有效解决了气孔问题。在组织性能均匀性调控方面,研究发现增大热输入可以细化晶粒,促进组织均匀性,并通过合金元素的协同强化作用提升力学性能。通过化学成分优化,研制了铝镁锰钪合金丝材,并在电弧增材制造中实现了高强度和良好的室温及高温性能。赵琳总结了研究成果,提出了系统抑制方法和合金设计,解决了铝合金电弧增材制造中的关键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提升材料性能和探索新的制造技术,以实现铝合金构件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制造。

李好义教授的报告围绕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展开,介绍了微纳米纤维、纳米叠层薄膜和3D打印等前沿技术。团队突破性的熔体微分静电纺丝技术在过滤和生物医药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智能注塑技术的应用则显著提升了大型光学器件和储氢瓶的成型精度。李教授强调,智能化培训是推动行业人才培养和转型升级的关键,对于实现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的广泛应用和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在高端对话环节,专家们探讨了智能制造技术在航天、高分子材料、智能检测等领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认为其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航天制造领域要求智能制造技术提升产品质量一致性和可靠性,实现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控制。在高分子材料加工中,智能制造技术已推动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提高精度和效率。智能检测技术作为“眼睛”,结合人工智能,为智能制造提供精准数据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前景广阔,需与多学科融合。此外,专家们建议政府加大智能制造装备研发支持,鼓励商业航天探索,推动人才培养,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并搭建产学研用交流平台。

关闭